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湖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湖州市体育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02 08:51:21  浏览:8958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湖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湖州市体育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

浙江省湖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湖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湖州市体育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
湖政办发〔2005〕25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
  《湖州市体育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已经市政府批准,现予印发。

湖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五年三月七日

湖州市体育局
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

  根据《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州市深化完善政府机构改革方案〉的通知》(浙委办[2005]7号),设置湖州市体育局,为市政府直属事业机构?熏机构规格为相当于正县级。市体育局受市政府授权,主管全市体育工作。
一、主要职责
(一)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关于体育工作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受委托研究起草有关体育行政管理的规范性文件和政策,经审议通过后组织实施;研究制订全市的体育事业发展规划。
(二)研究制订全市体育产业发展战略及中长期发展规划;研究制订体育产业政策,协调体育产业发展。
(三)研究、指导全市体育事业管理体制改革,加强体育事业人才队伍的建设,推进系统内人事制度的改革。
(四)综合管理全市体育事业,统筹规划竞技体育发展工作,指导开展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活动,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组织、指导具有示范性的重大体育活动。
(五)综合管理全市体育科技工作。
(六)负责全市体育市场的行政执法;研究制订全市体育市场的政策和发展规划;负责办理体育行政复议案件。
(七)研究制订本市对外体育交流的发展规划,归口管理对外体育工作及对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体育交流工作;按规定权限申报和实施全市对外体育交流计划和项目。
(八)制订全市体育事业基本建设规划,指导全市体育设施建设,加强体育运动学校、体育馆、体育场、游泳馆和体育设施建设。
(九)指导体育行业协会、学会的业务活动。
(十)承办市政府及上级体育部门交办的其他事项。
二、内设机构
根据上述职责,市体育局设3个职能处室:
(一)办公室(体育市场管理处)
协助局领导对有关工作进行综合、协调、督促和检查;负责拟订全市体育事业发展规划;负责制订全市体育产业发展规划;指导协调全市体育产业工作;负责文秘、文书档案、宣传报道、组织人事、信息、保密及有关事务工作;指导、监督市级体育系统各单位内部治安管理。编制和管理市级体育系统事业经费;负责局财务管理工作;负责直属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和财务工作的指导、监督;指导全市体育系统基本建设工作,管理市级体育系统基本建设;负责全市体育统计工作。
研究制订全市体育人才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推进全市体育事业体制改革和市级体育系统人事制度改革;负责局和直属单位的机构编制和组织人事工作;管理全市对外和对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的体育交流工作,负责出国出境人员政审工作。
研究制订全市体育市场的有关政策和发展规划,管理全市体育市场及其他体育经营活动和项目;负责审批体育健身娱乐、竞赛表演活动及其他体育经营活动;负责审批全市经营性体育场所和经营项目;负责体育市场法律法规宣传和经营负责人上岗培训;负责县区体育市场行政复议工作。
(二)群众体育处
研究起草全市群众体育工作发展规划和有关制度,组织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开展国民体质监测,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指导、推动学校体育,农村、城市及其它社会体育发展。对社会健身气功进行业务管理。审批社会体育指导员。代理市体育总会秘书处工作,管理和指导市级体育社团。
负责体育市场稽查工作。
(三)竞赛训练处
研究起草和组织实施全市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和体育竞赛的发展规划和政策;管理、协调参加省级以上的各项体育比赛的组队工作;负责协调、组织全市综合性体育运动会和各单项运动会赛事工作,负责全市青少年运动员参加省、市体育竞赛的资格审核和注册管理工作。负责全市各运动项目裁判员的管理、培训、考核工作;负责和协调全市教练员、运动员及业务干部的业务培训、学历教育、档案工作;负责审核、申办省以上各项体育竞赛;负责审定各运动项目的市记录;负责管理湖州体育运动学校及全市体育训练工作、体育科技工作,协调和监督全市各级业余体校、市直业余训练点的日常训练工作。
三、人员编制
市体育局事业编制10名。其中:局长1名,副局长2名;科级领导职数4名。
四、经费来源
财政拨款。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规范的政府采购制度正向我们走近
--------------------------------------------------------------------------------
http://www.cet.com.cn/20060127/GUONEI/200601272.htm

——《法治下的政府采购》后记(下)

■谷辽海

学术研究是清贫和寂寞的。几年来,我深居简出,研究了大量的国际上政府采购规则和各个国家的政府采购制度。学习起来时常感觉很枯燥,但又不得不去学,因为招标投标毕竟不是我们首创的。签订合同为什么要采取这种繁琐方法?为什么公共采购制度要用这种方式去获得采购对象?我想,只有弄明白政府采购制度演变及其存在的价值和合理性,才能懂得我国移植招标投标以及后来建立政府采购制度的原因。值得庆幸的是,我终于搞清楚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

继之,根据多年的法律实践,政府采购法实施的第一年,我开始撰写政府采购系列丛书,连续出版了两卷后,感觉所存在的问题实在是太多了。仅仅以出版专著的形式,难以让更多的读者全面、系统地了解我国法律制度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为此,我不断地给各大报刊投稿,但仍感觉不能对两部法律存在的冲突和缺陷进行系统地分析和论述。

自两部法律先后出台后,六年来,法律实施过程中所出现的漏洞也日渐显现,相互之间的冲突也是持续不断,与日俱增。在研究分析100多起政府采购案件时,针对两部法律的冲突,依照我国《立法法》关于新法与旧法之间关系的法律规定,我尽最大努力来阐述和剖析这些案件,但还是感觉战战兢兢,顾此失彼,有些力不从心。然而,许多憋在心中的话又不得不说。为此,从2005年1月开始,针对两部法律在实践中所存在的系列问题,我开始在《法制日报》、《检察日报》、《人民法院报》、《律师与法制》等报刊杂志上先后发表了50余篇针对两部法律在实践中的冲突有关问题的文章。

2005年4月初,《中国经济时报》向我约稿。为此,我比照WTO的《政府采购协议》、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的《货物、工程和服务采购示范法》以及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比较成功的政府采购国际规则,在我国的法律体系和法律框架之下,针对我国现行的政府采购法各个具体章节或条文的缺陷或缺位,以及与招标投标法所存在的冲突和矛盾,结合政府采购的国际惯例和国内国际的政府采购实践,一个问题一个问题逐一地进行撰写,每周向他们报社供稿。在系列的连载文章中,我从不同角度反复强调说明两部法律均属于中国的公共采购法,都是从同一个角度规范公共采购行为的,均强调公共采购必须强制竞争,必须公开透明和公平竞争,应该节俭和效率,所采购的对象物有所值。由于两部法律同时存在,且大部分内容雷同,只是表述不一样,如果不走向统一,相互之间的矛盾是无法解决的。最终受到伤害的是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广大弱势群体供应商的合法权益,而得到利益的只是极少数权力主体和以营利为目的的中介招标采购代理机构。我的系列文章在《中国经济时报》发表后,国内各大相关权威网站几乎都原文转载了。海内外的众多学者也纷纷给我来信来电,许多读者给我发来电子邮件,对我的观点和意见表示支持,原天津市国际招标有限公司的资深专家高子正先生说:他从事招标投标代理业务近二十年,前后搜集了2000多篇招标投标和政府采购方面的文章,他既往的迷惑从我的系列文章中获得了释解。广大读者的热情和支持给了我莫大的慰藉。

几年来,我所研究的成果,其内容和观点,也许是肤浅的,甚至是错误的,但是所有这些都是自己数年来所思所感,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经济时报》发表系列文章,所提出的问题都没删除,国内相关的权威媒体也一直在跟着连载。笔者试图将抽象的法理,实践中的问题,结合具体的个案,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传达给广大的读者。这一组系列文章陆续发表后,引起我国各级政府机关、各团体组织和事业单位、各级政府采购管理部门、各地的政府采购中心、招标公司、广大的供应商以及相关院校师生的广泛关注,偶尔报社的专栏没有如期发表,大家纷纷来电来函询问究竟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今天没有您的专栏文章呢?是不是没了?读者的热情和期待深深地让我感动。

由于报社版面设置的需要,原来打算在《法治下的政府采购》栏目发表的十几篇文章恕不能与读者见面了。我曾根据国际上的公共采购制度,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呼吁将公用事业、国家资源、公共安全、城市基础设施、药品集中采购、政府特许权经营等公共采购的内容纳入到我们国家政府采购制度下执行。针对这些敏感性话题,原先打算发表的文章,现在看来,读者们只能去看我的新作《法治下的政府采购》。我相信,权力之争、利益冲突等制度建设方面的问题随着我国加入WTO《政府采购协定》,都会迎刃而解。符合国际规则的现代化的国家政府采购制度已经在向我们走近。

(完)


(注:本文作者谷辽海为北京市辽海律师事务所主任、高级律师,本文系群众出版社出版的谷辽海先生的新作《法治下的政府采购》一书中的连载文章)

建设部房地产业司对机关、团体、部队、企业事业单位私自购买城市私房的处理原则

建设部房地产业司


建设部房地产业司对机关、团体、部队、企业事业单位私自购买城市私房的处理原则

1987年7月10日,建设部房地产业司

昆明市房地产管理局:
据最高人民法院函,你局在《关于私房买卖有关问题的处理规定》中,对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部队,购买城市私房的处理原则,“与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有关规定及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有矛盾”,致使昆明市的人民法院难于处理此类案件。
我们研究后认为,党和国家为有利发展城市建设,关于禁止机关、团体、部队和单位购买城市私房的政策是一贯的。早在1955年,中央书记处第二办公室就在《关于目前城市私有房产基本情况及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意见》中明确规定,“从现在起就应停止一切党、政机关、社会团体、部队、国营和地方国营企业向私人购买房屋”。1965年,国务院财贸办公室又在(65)财贸字第279号文件批复中重申了“不准机关、团体、部队、企业等自行购买民房”的规定。1980年,中共中央办公室同意并转发的北京市委《关于处理机关、部队挤占私房进一步落实私房政策的通知》中,再次强调除落实私房政策外,“任何单位不得购买私房”。以后,《城市私有房屋管理条例》以及最高人民法院(1985)法民字第14号批复,对此问题以及处理原则又作了明确规定。因此,对个别单位擅自购买城市私房的事件,应该严肃处理。
你局在“规定”中,对1983年1月1日前非法买卖私房的行为,只需“证明情况”或者“写出书面检查,处以5—15%的罚金”,便一律承认非法买卖的法律效力,“给予补办手续”。这样规定不妥,与党和国家这方面的政策和法律不一致。对历史遗留的单位非法购买私房问题,应本着坚持原则实事求是精神,参照最高人民法院(1985)法民字第14号批复精神制定处理规定。其中,符合“特殊需要”条件的,经作出检查接受罚款后,可允许按规定的审批程序补办手续;对没有特殊需要非法购买私房的,要按有关法律和规定严肃处理。
国务院《城市私有房屋管理条例》第十三条中,对“因特殊需要必须购买”的情况不作具体规定,一是为各地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具体标准留有余地,二是避免“一刀切”,对特殊需要必须根据具体情况从严掌握。地方制定特殊需要的具体标准以内部掌握为好,不宜在法规中定死,以便根据实际严格控制和根据情况变化进行调整。请你们在修改规定中考虑避免在法规中划定特殊需要范围问题。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